中国将如何实现兼顾创新和包容的税收政策?房产税真的能降房价吗?
对于外界关注的房地产税改革,23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G20税收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现阶段所得税制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还没有推出,主要原因是信息收集和征管能力是弱项。只要是真正的收入再分配,就会受到真正的阻碍。这是一个难题,下一步也是我们的任务,我们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楼继伟:将义无反顾推进中国房地产税和所得税改革」
今年已召开的两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都将国际税收合作作为重要议题。本次会议期间,也举办了G20税收高级别研讨会,各国财长将讨论创新驱动和包容性增长的税收政策在促进投资和贸易、实现经济增长中可发挥的作用。那么中国将如何实现兼顾创新和包容的税收政策?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在会上给出了答案。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解决包容性问题,更为有效的还是应该改革所得税制,改革房地产税制,这才能更好地解决包容性,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楼继伟表示,现阶段所得税制和房地产税制的改革还没有推出,主要原因是信息收集和征管能力是弱项。此外,这会涉及很多利益调整,因而是最难达成共识的税制改革项目。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只要是真正的收入再分配,就会受到真正的阻碍。这是一个难题,下一步也是我们的任务,我们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对于鼓励创新的税收政策,楼继伟表示,中国重点在两个方面推进税制改革,一是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即把遗留的金融、建筑、房地产、生活服务业等行业的营业税 改为增值税,鼓励行业细化分工和创新;二是推出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包括给予研发企业和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股权激励。
同时,他强调中国的税收政策还力求兼顾公平和共享,如实施起征点政策将税收优惠惠及更多小微企业,即企业收入或营业额低于某个点可免征税。
不过,楼继伟坦言,目前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尚有漏洞,从兼顾包容性和公平分配的角度看,更有效的税收政策还是推进所得税和房地产税改革。他表示,尽管推进两项改革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但无疑是中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在就相关问题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税出台还要渡过厘清 构成要素、立法模式等七大难关,可能要到下届全国人大任期内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他同时建议房地产税应税率从低,并适度放权给地方,允许省级人大制定不同的 征缴办法和税率等实施细则。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郝如玉在今年7月初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也曾透露,目前大家关心的房地产税仍在起草过程之中,操作难度很大。
「房地产税法草案何时提交审议?」
刘剑文说,本届人大最后一次常委会预计将在2018年2月召开,但在这次换届会议上,可能会很难提交审议房地产税法的草案。因此,考虑到目前房地产税法草案在 税率和征收范围等构成要素,以及是否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等立法模式方面,可能很难在短期内让各界达成相对接近的共识,因此不排除房地产税法的草案要到下一 届全国人大任期内,才能够得以解决。
同时,对于这样一个涉及民生利益的重要税种,很可能要历经四审才能出台,因此房地产税从出台到 实施,绝对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问题。包括房地产税征收的前提条件、构成要素和立法模式等诸多方面,任何其中一项分支因素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都随时可 能阻碍房地产税的立法和出台实施。
「新税种出台主要难点在哪些方面?」
刘剑文表示,房地产税要出台的首要难点是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与功能。对于我国需要什么性质的房地产税,我认为它应该兼具调节分配社会收入的功能,优化我国税制的 功能,促进财产税体系完善的功能,形成地方新的主体税种的功能。相对来说,调节房价其实只能算是房地产税的一项辅助功能。
其次,当 前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我国准备征收的房地产税,是土地国有制下对私人住宅征收的财产税。换言之,在国家拥有土地的情况下,为何要再 向个人征收房地产税,这种模式在国际上很罕见。因此当前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相分离的问题,较难解决。
第三,房地产税及与其相关税种的内部体系需要厘清,包括房地产税及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和契税这四项税种。例如房地产税出台了,土地增值税还要不要?由于当前土地增值税调节市场 的能力有限,征收也不够规范,开发商甚至可以转嫁税负。因此可以考虑将现有的房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相关税种合并为房地产税。
第四,目前关于房地产税的构成要素,争议还很大。这包括了房地产税的税率和征税、免征范围,以及征税办法等。例如税率该从低还是从高,是按套还是按面积征收等问题都需要加以明确。
第五,征收房地产税的一些前提条件正亟待加以完成。我国全面完成不动产登记是实施房地产税的前置基本条件之一,这个摸底工作完成后,才能按照存量数据相对科学地制定政策并加以实施。同时,房产价格的评估体系需要建立并加以完善,这也是征税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关于房地产税的立法模式也需要清晰地确立起来。房地产税是统一通过中央层面的立法决定一切必要因素,还是可以适当赋予地方一定的立法决定权限,这个问题在房地产税法草案在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应该予以明确。
最后,由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本完成,地方财政原有的第一大税种营业税已经消失。因此房地产税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形成地方新的主体税种的功能。这也要求房 地产税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地方的财政收入,如果暂时不能保障,中央是否要加大对于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进而保证地方的财力平衡,也需要有关方面 一个明确的态度。
「房地产税率设置应以减轻个人税负为考量」
公众对于房地产税最大是关注点还是集中在税率等问题上,被问及“对于税率的设置有何建议”时,刘剑文称:“我认为即使推出房地产税,也要优先保障公众的生存权。因此对于房地产税的税率设置,应该以降低税率和减轻个人税负为重要的考量。”
此前房地产税已先行在上海和重庆两地试点征收,两地也采取了不同的征缴办法和税率。房地产税是应该全国一盘棋统一税率和征收范围,还是各地可因地制宜自行确 定征缴办法?对此,刘剑文称,这方面建议全国人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权。由于各地物价、房价差异较大,各地财政水平不一,因此建议全国人大就房地产税立法 时只制定统一的框架性规定,适度放权给地方,允许各地省一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不同的征缴办法和税率等实施细则。
「取消土地出让金短期内很难加以改革」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为依赖土地出让金。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33657亿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152217亿元。虽然业内有观点认为房地产税取代土地财政将是大势所趋,但房地产税落地实施的同时,土地出让金就会被取消吗?
对此,刘剑文表示,如果房地产税刚刚推出,就让房屋持有人来承担这几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恐怕还不能一蹴而就。对于收取土地出让金这种方式,短期内恐怕还很难加以改革。不过,有关部门在对房地产税立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房地产税和土地出让金这二者进行一体化思考和研究。
还有一种观点认 为,由于税务部门人手不足等因素,可以考虑让房产中介组织代缴房地产税。“类似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这种方式出于对房产中介的诚信程度、职守操 守和业务能力等水平相对偏低等问题的考虑,肯定是不适宜的。”
刘剑文说,不过,届时如果个人有需求,房产中介倒是可以考虑推出协助房产持有人办理房地产税 缴纳手续的服务。同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征缴方式,例如既包括税务部门主动征收,也可以由个人自行缴纳或者委托他人、中介协助缴纳等。
「税率多高?按什么房价征收?免征额是多少?」
以北京为例,如果一家3口在北京二环购买一套100平米房子需要800万元,按照1.5%(1.5%的税率被认为是世界通行做法)的税率计算,每年需要缴纳的房地产税是12万(每月纳税1万元);如果在四环购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需要500万元,每年需要缴纳的房地产税为7.5万元(每月纳税 6250元)。
据记者了解,上海、重庆试点房地产的税率介于0.4%到1.2%之间,低于1.5%的国际平均水平(发达国家的房屋持有税, 税率一般为1%至2%)。上海的试点方案为0.6%和0.4%两档,重庆包括0.5%、1%、1.2%三档,皆低于国外水平。如果按照0.5%税率计算, 在北京二环购买一套100平米房子,每年需缴纳房地产税4万元(每月缴税3333元);在北京四环购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每年需缴纳房地产税2.5万 (每月缴税2083元)。
“不过,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房地产税一般以评估价,而非市场价为税基。评估价一般要低于市场价,且会是几年才调整一次。”中国社科院财经院汪德华研究员告诉记者。
另外,专家还建议,我国的房地产税不能照搬国际经验,要根据中国国情,设定一定的免征额。
「房产税真的能降房价吗?」
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郝如玉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步伐和促进环保税的费改税内容,今年全国人大安排了环保的费改税,但是房地产税方案还在起草。
郝如玉表示,房地产税迄今已经试点征收了5年多,但是操作难度很大,有的地区税收成本甚至和税收收入相当,一个地区征收房地产税,也使得人才向周边地区转移。
著名财经媒体人刘晓博认为,第一,中国的房地产税开征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至少四五年;第二,未来不会有累进制、惩罚性的房地产税;第三,真正有条件开征房地产税的只是数十个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城市。
有了房产税,持有第二套房子的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会导致准备购买第二套房子的投机者踯躅不前和已经拥有第二套房子的投机者仓皇抛售。
一个不再疯狂抢购,一个加紧低价出逃,买房的人在减少而卖房的人在增多,这无疑相当于增加了供应减少了需求,而一项商品的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将会引发商品降价,这是经济学不容置疑的常识。从表面上来看,前面的逻辑严谨可靠,没有什么明显破绽,这也正是大众坚信房产税能使房价下降的原因所在。
(来源:经济日报综合中金在线、中国新闻网、凤凰财经、中国经济网、央视财经、央视财经、京华时报等)
Copyright © 2006-2020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 由居安易家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维护 京ICP备1405981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376号